作者: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06 15:16
兒歌曰:木駝車,槐木架,駝車上邊放張耙;耙上砸鐵釘,妮在上邊唱嚶嚶。駝車拉到大東洼,妮在地里掐朵花;駝車拉到老河崖,妮在河邊逮鳥玩;駝車拉到垡子地,妮在地里學唱戲。
在魯西南這片廣袤土地上,駝車曾是農耕時代不可或缺的運輸工具,承載著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與民俗文化記憶。
駝車,顧名思義,是由牲口拉動的運輸工具,一般用當地產的槐木做成,堅固耐用,用上四五十年不壞。駝車通過前面的鐵環連接耕繩,套上牲口后,就可將犁、耙等較重農具輕松運到田間地頭,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家必備農具之一。
駝車沒有輪子,主要由木頭制成,形似一張四腳朝天的方桌,只是沒有桌面。接觸地面的兩根方木較粗大,順著路面鋪設。四角立方木,頂上再用橫木相連,整體采用榫卯結構。這種設計使駝車能夠平穩滑行,尤其是在泥濘道路上,接觸面較大的底面可有效防止陷入淤泥中。
除農耕用途外,駝車還有其他功能。下雪季節,人們會在駝車上鋪塊門板,坐在上面,讓牲口拉著出行。在道路泥濘、交通不便的情況下,駝車成了實用且便捷的交通工具。
過去,駝車還常常出現在婚禮、走親訪友等場合。新媳婦出嫁時,如遇連陰天,道路泥濘不堪,人們就會用駝車來娶新娘,慢慢悠悠,別有一番滋味。或者,一家人坐在駝車上,趕著牲口,到十里八里之外的親戚家串門子。
隨著時代發展,現代農業機械早已取代了傳統駝車,但它作為農耕時代的智慧結晶,代表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依然值得我們銘記。
文/孔偉建 圖/王世會